送黄海亭适江右
东方有高士,结亭在海野。
优游二十年,所志惟大雅。
翻然谒帝庭,上策拟董贾。
宦迹遍四方,琴书随匹马。
忽赋归去来,洋溪结诗社。
风月共讴吟,时时飞玉斝。
谢安栖东山,清朝谁肯舍。
西江紫薇堂,好雨当春洒。
我赠海亭行,衷素应倾写。
沧海足大观,还当归善下。
优游二十年,所志惟大雅。
翻然谒帝庭,上策拟董贾。
宦迹遍四方,琴书随匹马。
忽赋归去来,洋溪结诗社。
风月共讴吟,时时飞玉斝。
谢安栖东山,清朝谁肯舍。
西江紫薇堂,好雨当春洒。
我赠海亭行,衷素应倾写。
沧海足大观,还当归善下。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叫黄海亭的高雅隐士,以及他的人生选择。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1. 隐士生活(前八句)
诗人用"东方高士"开篇,描绘黄海亭在海边建亭隐居二十年,过着弹琴读书、追求大雅之道的悠闲生活。这里用"优游"形容他从容自在的状态,就像现代人说的"慢生活"。
2. 出仕与归隐(中间八句)
后来黄海亭突然决定出仕("翻然谒帝庭"),像古代名臣董仲舒、贾谊那样献策。他当官走遍各地,但最终选择像陶渊明一样"归去来",回到洋溪和诗友们聚会饮酒("飞玉斝"指举杯)。这里用谢安隐居东山的典故,暗示真正的贤者终究会回归本心。
3. 临别赠言(最后四句)
诗人送别要去江西任职的黄海亭,劝他:虽然官场像沧海一样波澜壮阔("沧海足大观"),但最终还是要保持善良的本性("归善下")。"好雨当春洒"这个比喻很妙,既说江西需要他这样的人才,也暗含对他造福百姓的期待。
全诗通过对比"隐士-官员-诗人"三重身份,传递了一个深刻道理:人生可以有多重选择,但最重要的是保持内心的纯粹。诗中用"琴书随匹马"这样生动的画面,表现文人随身带着精神寄托;"风月共讴吟"则描绘出文人聚会的风雅场景,让现代读者也能感受到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