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常父寄经父(原缺,据明抄本、豫章本补)
候得早潮来,江边风又起。
钱塘与海接,浩渺无涯涘。
长鲸呼鳄鱼,蛟龙正掉尾。
岂惟波浪声,号泣半溺鬼。
临流不敢渡,寻尺如千里。
侥幸亦可往,无力触万死。
萧然古山根,客棹于此舣。
吴亭明可数,游观信为美。
安敢慕纷华,而不重行止。
回首卧龙居,想在青云里。
相思寂莫晚,谁伴西楼倚。
钱塘与海接,浩渺无涯涘。
长鲸呼鳄鱼,蛟龙正掉尾。
岂惟波浪声,号泣半溺鬼。
临流不敢渡,寻尺如千里。
侥幸亦可往,无力触万死。
萧然古山根,客棹于此舣。
吴亭明可数,游观信为美。
安敢慕纷华,而不重行止。
回首卧龙居,想在青云里。
相思寂莫晚,谁伴西楼倚。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面对汹涌钱塘江时的复杂心境,既有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也暗含人生处世的哲理。
开头用潮水、江风营造出动荡不安的氛围,钱塘江与大海相连的浩渺景象,引出了蛟龙、鳄鱼等水中猛兽的想象,连波浪声都像溺亡者的哭嚎。这些夸张的描写并非写实,而是诗人内心恐惧的投射——面对险境时,人总会把困难想象得比实际更可怕。
"寻尺如千里"这个比喻特别生动,明明很近的距离,在恐惧中却变得遥不可及。诗人承认冒险或许能侥幸成功,但更清醒认识到"触万死"的风险,这种矛盾心理非常真实。
后半段笔锋一转,描写靠岸后的宁静:古山脚下停泊的船只,远处清晰的亭台。这种平静与先前的惊涛骇浪形成强烈对比,让诗人悟出道理:不该为追求繁华而轻率行动,要懂得适可而止。
结尾的"卧龙居""青云里"可能是诗人向往的精神家园,而"谁伴西楼倚"的寂寞感,让整首诗在哲理思考之外,又添了几分人情味。全诗就像一段惊险旅程后的心灵独白,告诉我们:面对诱惑或危险时,既要保持敬畏,也要守住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