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王生见过,赠以诗(王生宁㷆,字熙甫)
人生中寿今过半,髭发未改筋骨变。
况兼积郁病肝胆,逆气上卫下涌疝。
以此伤和肠胃弱,人间珍腴无所羡。
纵博狎妓皆不好,更薄裘马屏诸玩。
惟有文字心所耽,少小习之老不倦。
学成欲求当路知,奔走荒山困锁院。
可怜偏僻不入时,以水泼石冰投炭。
尔来二十有一载,名场大小三十战。
如今精气渐消歇,委运浮沈绝忻叹。
授书村舍非谋贫,聊借生徒近笔砚。
时过神敝学不入,了无新得成懒漫。
王生年少何为者,棱棱气骨跨霄汉。
励节定教追古贤,为文誓使矫时彦。
不忘访我来荒坞,月明置酒临松涧。
今古究论无次第,诗书狼籍堆满案。
言言当心语语合,不觉意气增百万。
烛尽壶空未肯眠,坐听鸡鸣遂达旦。
燕山勒石知不逢,南亩躬耕仍未惯。
我今不死何所贪,独此勃勃犹可恋。
况兼积郁病肝胆,逆气上卫下涌疝。
以此伤和肠胃弱,人间珍腴无所羡。
纵博狎妓皆不好,更薄裘马屏诸玩。
惟有文字心所耽,少小习之老不倦。
学成欲求当路知,奔走荒山困锁院。
可怜偏僻不入时,以水泼石冰投炭。
尔来二十有一载,名场大小三十战。
如今精气渐消歇,委运浮沈绝忻叹。
授书村舍非谋贫,聊借生徒近笔砚。
时过神敝学不入,了无新得成懒漫。
王生年少何为者,棱棱气骨跨霄汉。
励节定教追古贤,为文誓使矫时彦。
不忘访我来荒坞,月明置酒临松涧。
今古究论无次第,诗书狼籍堆满案。
言言当心语语合,不觉意气增百万。
烛尽壶空未肯眠,坐听鸡鸣遂达旦。
燕山勒石知不逢,南亩躬耕仍未惯。
我今不死何所贪,独此勃勃犹可恋。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中年文人的自白书,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年轻后辈的期许。全诗用平实的语言道出了知识分子的典型人生轨迹,读来既心酸又温暖。
前半部分像是一份"体检报告":诗人说自己年过半百,虽然外表没大变,但内里已经毛病缠身——肝郁气滞、肠胃虚弱,对吃喝玩乐都提不起劲。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写字,从小到老都没厌倦。这里用"以水泼石冰投炭"的比喻特别生动,形容自己的学问不被当权者赏识,就像冷水浇石头、冰块扔火堆,完全不起作用。
中间部分像职场失意记录:考了二十多年试,参加了三十场科举,结果越考越心灰意冷。现在只能在乡村教书,虽然能继续接触笔墨,但已经没了当年的精气神。这里"时过神敝学不入"说得特别真实,就是年纪大了记性差,学习效率大不如前。
转折点出现在王生来访:这个棱角分明的年轻人带着酒来山间拜访,两人把古今学问摊开讨论,书本堆得满桌都是。诗人被年轻人的朝气感染,聊得蜡烛烧完、酒壶喝空都不舍得睡,直接聊到鸡叫天明。这段描写特别有画面感,我们仿佛能看到月光下的松树、凌乱的书桌、两个忘年交越聊越兴奋的样子。
最后诗人既欣慰又矛盾:欣慰的是学问有了传承("燕山勒石"指建功立业),矛盾的是自己既做不了官,又过不惯农夫生活。但只要有这样的知音交流,就感觉活着还有奔头。结尾"独此勃勃犹可恋"说得真好——虽然人生诸多不如意,但这份思想碰撞的激情,依然值得留恋。
全诗最打动人的就是这种真实感:不掩饰衰老病痛,不粉饰仕途失意,但在灰暗的生活底色上,因为志同道合的交流而重新亮起来。就像我们现代人加班疲惫后,遇到懂行的朋友聊专业话题时,那种眼睛发亮的状态。诗人告诉我们:理想可能迟到,但真挚的学术友谊永远不会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