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廷贵祭酒先生考绩还南京

高皇定都日,首事在国庠。
青衿变左衽,木主开中堂。
启运今百载,弦诵声逾长。
先生晋陵彦,手握司成章。
抗颜曾几何,述职来帝傍。
馆阁多故人,鬓发惊苍浪。
平生相慰藉,讲下无留良。
承恩复南辕,顿首辞明光。
望望鸡鸣山,奎星夜垂芒。
愿言崇令德,旧辅登岩廊。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王廷贵的教育官员(祭酒先生)完成考核后返回南京的情景,通过历史回顾和现实描写,赞颂了他的品德与功绩。

全诗分为三部分:
1. 历史背景(前六句):开篇回忆明朝建都时优先发展教育的传统,用"青衿变左衽"形象比喻文化教育改变了社会风气。"木主开中堂"暗指恢复儒家正统。经过百年发展,学堂里读书声更加兴盛,为后文主角出场铺垫。

2. 人物描写(中间八句):主角王廷贵是晋陵(今常州)的才俊,担任国子监司成(教育官员)。他严肃认真地工作不久,就因考核来到京城。见到老朋友们都已两鬓斑白,但大家互相安慰鼓励,说明他教学有方,培养了不少人才。

3. 离别祝福(后六句):描写王廷贵蒙受皇恩南归,恭敬辞别的情景。望着南京鸡鸣山方向,用"奎星"(主文运的星宿)发光比喻他的文教功绩。最后祝愿他保持高尚品德,将来能进入朝廷中枢担任要职。

诗中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将百年前的文化建设与当下的教育成果对比,将严肃的官员形象与温馨的同僚情谊对比。通过"青衿""弦诵""奎星"等教育意象,展现了中国重视文教的传统。最后对王廷贵的期许,也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修身治国"的理想。

程敏政

(1445—1499)明徽州府休宁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进士。授编修,历左谕德,以学问该博著称。弘治中官至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见唐寅乡试卷,激赏之。十二年,主持会试,以试题外泄,被劾为通关节于唐寅等,下狱。寻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献志》、《明文衡》、《篁墩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