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送谹父》这首诗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和对其才华的赞赏,同时也寄托了对国家未来的期望。
首先,诗人开篇就提到“一见琼林病眼开”,意思是说一见到这位朋友,仿佛眼前一亮,心中的烦恼和忧愁都消散了。这里的“琼林”可以理解为美好的事物,象征着朋友的才华和气质。诗人用“病眼开”来形容自己内心的豁然开朗,表达了对朋友的欣赏和喜爱。
接下来,诗人说“东南秀爽方能回”,意思是朋友的才华和风度让人感到清新爽朗,仿佛东南方的美好风景一般。这里诗人用“东南秀爽”来比喻朋友的才华,进一步加深了对其的赞美。
然后,诗人提到“须知载腹五千卷,受我浇肠三百杯”,意思是朋友学识渊博,肚子里装着五千卷书,而诗人愿意用三百杯酒来表达自己的敬意和友情。这里的“五千卷”象征着朋友的学识深厚,而“三百杯”则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情谊。
接着,诗人说“可但世官从凤沼,要看人物上云台”,意思是朋友不仅可以在朝廷中担任要职,更重要的是他的才华和品德足以登上更高的舞台,成为国家的栋梁。这里的“凤沼”和“云台”都是象征朝廷和高位的地方,诗人通过这两个比喻表达了对朋友前途的期望。
最后,诗人提到“歌呼枉费谈天口,宜及中兴国论陪”,意思是与其空谈天理,不如积极参与到国家的复兴事业中去。这里的“歌呼”和“谈天口”都是指空谈,而“中兴国论陪”则是指实际参与到国家建设中。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朋友的期望,希望他能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朋友的赞美和期望,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国家未来的关切。诗人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同时也传递了对国家复兴的期望。
李处权
(?—1155)宋徐州丰县人,徙江宁溧阳,字巽伯。李淑曾孙。徽宗宣和间,与陈恬、朱敦儒并以诗名。南渡后曾领三衢。卒年七十余。有《崧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