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生动描绘了作者在风雪中赶路的艰辛经历,以及到旅店后的温暖场景。
前四句写赶路的艰难:风沙大得让人头晕目眩,风声吵得耳朵都快聋了。作者说不怕淋雨,最怕遇到狂风,用对比手法突出狂风的可怕。这里"头疑眩""耳欲聋"的夸张描写,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狂风的猛烈。
后四句写投宿后的温馨:简陋的旅店里煤烟把墙熏得漆黑,但炉子里烧豆秸的火正旺。最动人的是老妻特意加厚了被子,在这寒冷的夜晚发挥了奇效。这里"煤烟黑"和"豆火红"形成色彩对比,"奏奇功"的拟人手法,把普通棉被写得像立了大功一样,透着苦中作乐的幽默感。
全诗用生活化的语言,通过赶路和投宿两个场景的强烈对比,既写出了旅途的艰辛,又展现了夫妻间相濡以沫的温情。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在困苦环境中依然保持的生活情趣,比如把炉火、棉被这些寻常事物写得充满生机,体现了古人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