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肉户玑公使之燕京(光绪三年至七年作)
《海外大荒经》,既称带方东。
是有君子国,挂剑知儒风。
唐宋时遣使,车书万里同。
缁流唱金经,武士横雕弓。
内国既多事,外使不复通。
迩者海禁开,乘时多英雄。
捧盘从载书,隔海飞艨艟。
益知唇齿交,道谊在和衷。
子今持使节,累叶家声隆。
博学等黄备,抱德追菅公。
冠垂华蘤枝,手撚梅花红。
同行二三子,亦如贵珠鬃。
子能弥阙失,竹帛铭汝功。
今日送子去,东西倏转蓬。
扶桑遥回顾,旭影多朦胧。
仰瞻阙庭高,我心亦忡忡。
是有君子国,挂剑知儒风。
唐宋时遣使,车书万里同。
缁流唱金经,武士横雕弓。
内国既多事,外使不复通。
迩者海禁开,乘时多英雄。
捧盘从载书,隔海飞艨艟。
益知唇齿交,道谊在和衷。
子今持使节,累叶家声隆。
博学等黄备,抱德追菅公。
冠垂华蘤枝,手撚梅花红。
同行二三子,亦如贵珠鬃。
子能弥阙失,竹帛铭汝功。
今日送子去,东西倏转蓬。
扶桑遥回顾,旭影多朦胧。
仰瞻阙庭高,我心亦忡忡。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黄遵宪为日本外交官户玑公使赴北京任职所写的送别诗。全诗通过回顾中日交往历史,表达了对两国友好关系的期待。
诗歌开头用《山海经》中"君子国"的典故,暗指日本自古受儒家文化影响(挂剑知儒风)。接着回顾唐宋时期中日使节往来、文化交流的盛况(缁流唱金经指佛教交流,武士横雕弓指武艺交流)。
中间部分写到近代因中国内乱和海禁政策导致外交中断,如今重新开放(海禁开),赞扬户玑公使学识渊博(博学等黄备)、品德高尚(抱德追菅公),期待他能弥补两国交往中的缺憾(弥阙失)。
结尾处描写送别场景:手持梅花的使节即将启程(手撚梅花红),诗人目送航船远去(扶桑遥回顾),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我心亦忡忡)和对两国关系的关切。
全诗将历史典故与现实送别结合,既展现文化认同,又寄托外交期许,语言典雅而情感真挚,体现了黄遵宪作为外交官诗人的独特视角。
黄遵宪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客家人,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黄遵宪有《人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