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见黄河白骨

乾坤覆载何茫茫,达人观之如室堂。黄河水滨多白骨,知是阿谁因甚殁。

悲风悲雨震寥廓,杳杳孤魂何处泊。谁能振衣登昆崙,穷荒绝漠来招魂。

仰天更借春台烛,照此枯髅再生肉。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黄河边白骨遍地的凄凉画面,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逝者的深切同情。

开头两句说天地广阔无边,但在豁达的人眼里,世界就像自己的家一样熟悉。这里用"室堂"作比喻,暗示人生在世就像暂居一室。

中间部分具体描写黄河岸边散落的白骨,不知道这些人生前是谁,又是怎么死的。悲风苦雨在空旷的天地间呼啸,那些孤独的亡魂不知飘向何处。这些描写充满了悲凉的气氛,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脆弱。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感慨和愿望:谁能登上昆仑山,穿越荒芜的沙漠来为这些亡魂招魂?诗人希望能借来天上的烛光,让这些枯骨重新长出皮肉获得新生。这里用"春台烛"(指太阳)和"再生肉"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逝者的美好祝愿。

整首诗通过黄河白骨这个意象,引发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既有对现实的悲叹,也有超脱生死的豁达。诗人用通俗的比喻和生动的画面,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以及超越生死的永恒思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