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春曲三首 其三

春景(一作竟)去,此去何时回。
游人千万恨,落日上高台。
寂寞繁花尽,流莺归莫来(一作不归)。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逝去时的伤感画面,核心情感是"留不住的遗憾"。

前两句用直白的疑问"何时回",道出人们对春天离去的无奈。春天像一位不告而别的朋友,谁也不知道下次见面是什么时候。

中间两句通过具体场景强化这种遗憾:无数游客望着落日站在高台上,这个画面很有电影感——夕阳把人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大家静静站着,心里满是对春天的不舍。

后两句用两种意象加深寂寥感:一是曾经热闹的花朵都凋零了,二是本该欢叫的黄莺也不见了(或不肯归来)。这里"寂寞"用得巧妙,明明是人在寂寞,却说花寂寞,让无情之物也有了情感。

全诗就像用文字拍摄的短视频:镜头从空荡的花园摇到沉默的观景人群,最后定格在孤单的落日余晖里。没有直接说"我好伤心",但每个画面都在传递淡淡的忧伤,让读者自然体会到季节更替中那种说不清的惆怅。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