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素同年属题湖山招阴图卷(甲寅)

涉江真畸人,山水兴不浅。
筑庵傍林舍,宿愿久未践。
偶然获此卷,失笑颇自遣。
居然洞庭西,缥缈窥叠巘。
乱作今五年,歇浦等潜遁。
湖山嗟被污,欲往空馀愤。
卷中乾净土,寄意固已远。
画人辛至乙,巧合事犹罕。
我生实胥门,羁吴亦忘返。
何时结夫子,聊作寻梅伴。
所忧名为累,姓字端可变。
身阴焉用文,相视应一泫。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看到一幅名为《湖山招阴图》的画作后有感而发。全诗通过画作联想到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山水自然的向往和对乱世的愤懑。

开头四句说画中人物是个不同寻常的"怪人",对山水有着深厚兴趣,一直想在山林边建屋居住却未能实现。这里暗示作者自己也有同样的山水情怀。

中间部分描写画中景色:洞庭湖西岸的缥缈山峦。但作者突然笔锋一转,想到现实中的战乱已持续五年("乱作今五年"),上海("歇浦")这样的地方都成了避难所,湖山美景被战火玷污,想去看却只能空自愤怒。

接着作者赞叹画中保留了一片干净天地,寄托了深远意境。更奇妙的是,作画时间(辛至乙年)与作者经历巧合,这种机缘实在罕见。

最后八句是作者的感慨:自己生在苏州胥门,却因故滞留吴地未能回乡。他渴望与画中人物("夫子")结伴寻梅,但又担心名声所累,甚至想隐姓埋名。最后发出感叹:既然要隐居,何必留名?想到这里不禁与画中人相对落泪。

全诗最动人的是将一幅画与现实交织,画中的山水净土反衬出战乱的残酷,而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中又夹杂着无奈与悲愤。最后"相视应一泫"的想象,让读者感受到乱世文人共通的苦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