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仙 其二

重华邈不作,大道日以隐。
凤鸟每高翔,麒麟摆羁引。
志士悲时运,光迹若电泯。
临渊漱珠水,栖山拾云菌。
纵身天路上,谢彼世涂窘。
乘化游无穷,万劫不复尽。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理想与现实冲突的世界,表达了诗人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和对世俗束缚的厌倦。

开头四句用神话意象勾勒现实困境:舜帝(重华)那样的明君不再出现,人间正道日渐消隐。凤凰(象征贤者)只能高飞远离,麒麟(象征祥瑞)被绳索束缚——暗指有才能的人无法施展抱负。

中间四句直抒胸臆:有志之士为时局叹息,人生如闪电般短暂。于是他们选择隐居生活,在深潭边饮清泉,在山林采仙草(云菌),用纯净的自然对抗污浊的世俗。

最后四句展现精神超脱:诗人想象自己飞升天界,彻底摆脱人间困顿。顺应自然规律(乘化)获得永恒自由,即使经历万次劫难也不会消亡——这里的"劫"是佛教概念,指极长的时间单位,强调这种精神自由的永恒性。

全诗最动人的是两种力量的对抗:一边是凤凰麒麟被束缚的压抑感,一边是"纵身天路"的畅快感。诗人用神话意象和自然意象,把抽象的人生追求变得可视可感,让读者能直观体会到那种挣脱枷锁、追求自由的强烈渴望。

薛蕙

薛蕙(1489~1539年),明朝大臣。祖居亳州城内薛家巷。年十二能诗。举正德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谏武宗南巡,受杖夺俸。旋引疾归。起故官,改吏部,历考功郎中。正德十五年(1520年)薛蕙再次被起用,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嘉靖二年(1523年),朝中发生“大礼”之争,薛蕙撰写《为人后解》《为人后辨》等万言书上奏,反对皇上以生父为皇考,招致皇帝大怒,被捕押于镇抚司后赦出。嘉靖十八年(1539年),薛蕙担任春坊司直兼翰林检讨司,不久病死家中,享年五十,被追封为太常少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