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伍子胥庙

西风骚客倦游吴,吊古心怀此暂舒。
鬼箓久应除佞嚭,民思今果⑴庙神胥。
虽然邪正皆归死,奈⑵有忠谗各异书。
回首旧江江水在,怒涛犹是不平初(明本作馀)。

现代解析

这首诗《过伍子胥庙》是作者路过伍子胥庙时有感而发,借古喻今,表达了对忠奸善恶的深刻思考。

首联“西风骚客倦游吴,吊古心怀此暂舒”写作者作为漂泊的文人,在吴地感到疲倦,但来到伍子胥庙前凭吊古人,心情暂时得到舒缓。这里“西风”暗示秋天的萧瑟,也烘托出作者内心的苍凉。

颔联“鬼箓久应除佞嚭,民思今果庙神胥”用对比手法写历史对忠奸的评判:奸臣伯嚭(佞嚭)早该被死神除名,而人民至今仍建庙纪念忠臣伍子胥。说明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忠臣永远被铭记。

颈联“虽然邪正皆归死,奈有忠谗各异书”是全诗核心,作者感慨:虽然无论好人坏人都难免一死,但史书对忠臣和奸臣的记载截然不同。强调历史会给出公正评价,忠奸不会被混淆。

尾联“回首旧江江水在,怒涛犹是不平初”以景结情:江水依旧奔流,怒涛仿佛还在为伍子胥的冤屈鸣不平。用“怒涛”象征天地间永恒的正气,暗示正义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全诗语言平实却有力,通过伍子胥的典故,表达了“忠奸自有后人评说”的主题。作者没有直接说教,而是让读者从历史对比和自然景象中自己体会,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反而更有感染力。诗中的“怒涛”意象尤其生动,让抽象的历史正义有了具体的画面感。

王令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