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唐代宰相刘禹锡写给友人李相公的回赠之作,用夜游洛水的景色表达了对友人归隐生活的赞赏和自己对仕途的释然。
前四句写夜景:巩县的树林间升起朦胧月色,月光洒在碧绿的洛水上——画面清幽宁静。诗人说友人归隐后没有了官场失意的愁容("三已色"指多次罢官的怨愤),反而像范蠡泛舟五湖一样自在。
后四句用两个比喻:大鹏停飞时总有再起之风(暗指友人可能复出),凤凰归巢正值秋高气爽(比喻归隐时机恰好)。最后诗人自比汉代淮南小山的隐士,虽向往隐逸生活,但暗示自己暂时还要留在官场。
全诗妙在将月色、湖水与人生选择自然融合,既赞美友人超脱,又流露自己的羡慕。用大鹏、凤凰等典故不显晦涩,反而让归隐这件事显得大气洒脱。最后两句的对比,透露出古代文人在仕与隐之间的典型矛盾心理。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