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诗人与友人相约同游天童山的场景,充满了禅意和人生感悟。
前两句写景:小雨刚停,重阳节将至,西风猎猎吹动着衰败的柳枝。这里用"衰柳"点明时值深秋,但"新晴"又带来一丝清新,为后面的出游铺垫了轻松愉快的基调。
中间四句写人:两位禅师来找诗人,说要东游天童山,并说已经找到好同伴。诗人想象天童山的住持老人会笑着问他们此行的目的。这里的"笑垂手"生动刻画了一位慈祥长者的形象,"欲何取"则暗含禅机,暗示这不仅是普通游玩,更是一次心灵之旅。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诗人劝友人不要匆匆作别,要像随身带着鄞江水一样,把此行的感悟带到淮右(今安徽一带)。这里用"袖取"这个动作,把无形的感悟化作有形的江水,既形象又富有诗意。
全诗语言平实却意境深远,通过一次普通的出游,表达了人生相遇的珍贵和心灵感悟的可贵。西风衰柳与禅意笑语形成对比,展现了诗人超脱物外的豁达心境。最后两句尤其耐人寻味,暗示真正的旅行不仅是看风景,更是让风景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王之道
公元一〇九三年至一一六九年字彦猷,庐州濡须人。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卒于孝宗乾道五年,年七十七岁。善文,明白晓畅,诗亦真朴有致。为人慷慨有气节。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与兄之义弟之深同登进士第。对策极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调历阳丞。绍兴和议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力陈辱国非便。大忤秦桧意,谪监南雄盐税。坐是沦废者二十年。后累官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之道著有相山集三十卷,《四库总目》相山词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