蛩声三首 其一

山行我已厌征尘,夜语谁能伴老身。
幸有暗蛩同店宿,被渠告诉却愁人。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人在旅途中的孤独感受,以及夜晚听到蟋蟀叫声引发的愁绪。

前两句"山行我已厌征尘,夜语谁能伴老身"直接表达了诗人的疲惫和孤独:走山路已经让他厌倦了奔波,夜晚想找人说说话,却发现身边没有可以陪伴的人。这里的"老身"不一定指年纪大,更多是表达一种身心俱疲的状态。

后两句"幸有暗蛩同店宿,被渠告诉却愁人"出现了转折:虽然孤独,但幸好有蟋蟀(蛩)在黑暗中陪伴。但听着蟋蟀的鸣叫,反而勾起了更多愁绪。"告诉"在这里是拟人化的表达,好像蟋蟀在向诗人诉说些什么,但这种"诉说"不仅没能排解寂寞,反而加重了忧愁。

整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用"征尘"这个具体意象生动表现了长途跋涉的辛苦
2. 通过"暗蛩"这个细节,把孤独感写得更加深刻
3. 最后一句的反转特别打动人——本以为有伴能解愁,结果却"愁上加愁",这种矛盾心理很真实

诗人没有直接说"我很孤独",而是通过夜晚、山路、蟋蟀这些具体事物,让读者感受到那种挥之不去的寂寞。这种借景抒情的写法,让简单的二十八个字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层次。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