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妻兄郑伯武见寄

人生如秋蓬,飘飘易为别。
回头忆往事,令我愁欲绝。
伊昔狼狈初,风尘暗南北。
晨昏但奔走,衣带不得结。
载挥贾生泪,遍历太史辙。
西辞吴山青,东望越水白。
是时苗獠盛,跋扈兴妖孽。
我兵气不扬,我马骨已折。
贱子复何为,怀玉聊被褐。
谋生乃尽废,事业安得说。
结庐花溪上,既耰还复辍。
平生性驽钝,屏趾耻干谒。
维时元运移,飞龙奋天阙。
大臣方召辈,议论甚剀切。
苍生免涂炭,枯朽得再活。
晔也非其才,徵书下东浙。
或谈帝王略,从横吐胸臆。
或稽周孔训,轮番侍君侧。
顾惭内空虚,衣冠厕群哲。
成均忝司教,游艺随所适。
风痹忽我婴,形容顿销铄。
为官既无分,上疏乞骸骨。
归来对青山,及此日未夕。
别君二十载,忧喜不同域。
君有子与孙,良田环美宅。
我仍迹羁栖,暖眼惟梨妾。
长子三十馀,读书仅谋食。
三孙未成人,顽懒俱失学。
三女各有归,织衽喜不拙。
君年七十三,我近六十七。
枯杨虽生梯,能忘旧佳匹。
载怀外舅氏,冰清俨人物。
生死骨肉离,情怀为之恶。
何由上南斗,握手论纡郁。
愁来夫如何,醉饮酒一石。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写给妻兄的感慨之作,用平实的语言道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一、人生如飘蓬的无奈
开篇就用"人生如秋蓬"的比喻,形容自己像秋天的蓬草随风飘零。诗人回忆年轻时战乱逃亡的经历:元末天下大乱,他带着家人像丧家犬一样四处奔波,衣服都来不及系好。虽然像汉代贾谊一样忧国忧民,像司马迁那样走遍各地考察,但面对叛军作乱、军队溃败的局面,他这个书生只能穿着粗布衣服躲起来。

二、仕途与归隐的矛盾
后来明朝建立,他本有机会施展抱负,但很快发现自己才能有限。在国子监当老师时中风患病,只能辞职回乡。这里透露出古代知识分子的典型困境:既想为国效力,又力不从心。最终选择"归来对青山"的隐居生活,反而获得了平静。

三、晚景的对比与感慨
最动人的是对比描写:妻兄子孙满堂、家业兴旺,而自己大儿子三十多岁还在为温饱读书,三个孙子都不爱学习。虽然提到三个女儿嫁得不错,但"暖眼惟梨妾"这句透露晚年只有小妾相伴的凄凉。最后想起已故的岳父,更添伤感。

全诗就像老人坐在火炉边的絮叨,没有华丽辞藻,但真挚动人。他用"枯杨虽生梯"这样接地气的比喻(像老杨树长出新芽),表达对亡妻的怀念,让读者看到古代普通人面对衰老、贫困、孤独时最真实的状态。最后"喝酒解愁"的结尾,显得格外有生活气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