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名为"番菊"的植物,通过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它的独特魅力。全诗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从多个角度刻画了番菊的特点。
开头两句说这种小草不需要特意栽种,但要种就得先了解它的来历。这里暗示番菊生命力顽强,但又有其特殊背景。接着用两个形象的比喻:花朵鲜艳得像剪碎的金色鹦鹉蛋,香气浓郁堪比名贵的紫麝香。这两个比喻既写出了花色之灿烂,又突出了香气之独特。
第五六句点明番菊的花期和来历:在霜降前从篱笆下绽放,种子是从海外船舶带来的。这说明它耐寒,且具有异域风情。最后两句升华主题:在大明盛世,这种异域花卉已在江南遍地开花,暗示当时中外交流的繁荣景象。
全诗语言朴实却生动,通过花色、香气、花期、来历等多个维度,将番菊这一外来植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最妙的是结尾处不着痕迹地赞美了当时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让一首咏物诗有了更深层的时代意义。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