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沽口二首 其二

海戍沙为堡,人家苇织帘。
使收通漕米,兵捕入京盐。
蟹忆霜时贱,蚊愁夏夜添。
南人倚船坐,閒爱草纤纤。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代沿海地区的生活画卷,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自然环境的交融。

首先,诗的开头“海戍沙为堡,人家苇织帘”描绘了海边的生活场景。用沙子筑成的堡垒和芦苇编织的帘子,形象地表现了当地人简单而朴素的生活。这里的“堡”和“帘”不仅是生活用具,更是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象征。

接着,“使收通漕米,兵捕入京盐”讲述了当地的劳动景象。人们在忙碌地收取漕运的米粮,士兵们在抓捕私盐贩子。这两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经济活动,即粮食和盐的运输,同时也揭示了官府对重要物资的严格控制。

“蟹忆霜时贱,蚊愁夏夜添”则通过两种截然不同的生物,表达了人们对季节变化的感受。螃蟹在霜降时节变得便宜,而夏天的蚊子则让人烦恼。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自然的变化,也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细微感受。

最后,“南人倚船坐,閒爱草纤纤”描绘了南方人悠闲的生活状态。他们倚靠在船上,欣赏着纤细的草叶,表现出一种宁静与闲适。这种悠闲的生活态度,与前面的忙碌劳动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海边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人们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他们在忙碌与闲适之间找到的生活平衡。诗中的每一句都是一幅生动的画面,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海边生活图景。

傅若金

傅若金(1303—1342) 字与砺,一字汝砺,元代新喻官塘(今江西新余市渝水区下村镇塘里村)人。少贫,学徒编席,受业范椁之门,游食百家,发愤读书,刻苦自学。后以布衣至京师,数日之间,词章传诵。虞集、揭傒斯称赏,以异才荐于朝廷。元顺帝三年(1335),傅若金奉命以参佐出使安南(今越南),当时情况复杂,若金应付自如,任务完成出色。安南馆宾以姬,若金却之去,并赋诗以言节操。欧阳玄赞其“以能诗名中国,以能使名远夷”。 归后任广州路学教授,年四十而卒。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