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阳江上望匡庐
落日半衔江上峰,峰峰矗若青芙蓉。
香炉五老在咫尺,令人一见开心胸。
昔贤馀韵满中谷,社里莲花洞门鹿。
耳根万马呼天风,无乃悬岩泻秋瀑。
冥探未暇客愁生,徙倚篷窗空复情。
不如觅枕且高卧,呼儿为诵琵琶行。
香炉五老在咫尺,令人一见开心胸。
昔贤馀韵满中谷,社里莲花洞门鹿。
耳根万马呼天风,无乃悬岩泻秋瀑。
冥探未暇客愁生,徙倚篷窗空复情。
不如觅枕且高卧,呼儿为诵琵琶行。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浔阳江上眺望庐山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历史文化的追忆。
开头四句写景:夕阳半挂在江边的山峰上,山峰像一朵朵青色的莲花般挺拔。著名的香炉峰和五老峰近在眼前,让人看了心情舒畅。这里用"青芙蓉"比喻山峰,形象生动,突出了庐山的秀美。
中间四句转入怀古:山中还留存着古代贤人的风雅韵味,莲花洞和鹿门这些名胜古迹令人向往。耳边仿佛听到万马奔腾般的风声,又像是悬崖上飞泻的秋日瀑布。这里将自然声响比作万马奔腾,既写出了瀑布的壮观,又暗示了历史的厚重感。
最后四句抒情:想要深入探访却因客居在外而愁绪涌起,只能倚着船窗空自感慨。不如躺下休息,让孩子诵读《琵琶行》来排遣愁思。这里通过"觅枕高卧"的细节,表现了作者既向往山水又身不由己的无奈,而选择听诵《琵琶行》,既切合浔阳江(《琵琶行》故事发生地)的地理特点,又寄托了文人雅趣。
全诗由景入情,从眼前美景写到历史人文,再落到个人感怀,层次分明。诗中运用比喻(青芙蓉、万马)、用典(莲花洞、琵琶行)等手法,既展现了庐山的壮美,又传递了文人特有的山水情怀和历史文化情结。语言流畅自然,读来既能感受到山水之美,又能体会到作者复杂的心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