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寄披云峰诚上人

院高穷木盛,野极静无言。
险路通岩顶,香泉出石根。
微风飘磬韵,幽鸟啄苔痕。
常记相留夜,秋堂共听猿。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深山古寺的幽静风光,以及诗人与僧人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全诗用白描手法,像一幅水墨画般层层展开:

首联"院高穷木盛,野极静无言"像广角镜头,先拍下古寺全景——寺院建在高处,周围古木参天,原野空旷得连声音都被吸收了。一个"静"字为全诗定下基调。

颔联"险路通岩顶,香泉出石根"转为特写:陡峭的山路蜿蜒通向峰顶,清冽的泉水从岩缝中渗出。这两句通过"险"与"香"的对比,既写出山势险峻,又暗含修行之路虽险却有甘泉相伴的深意。

颈联"微风飘磬韵,幽鸟啄苔痕"转入动态描写:微风送来诵经的磬声,山鸟悠闲地啄食青苔。诗人用"飘"字让诵经声有了形状,用"啄"字让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充满禅意。

尾联"常记相留夜,秋堂共听猿"突然转入回忆:最难忘那个共度的秋夜,在禅堂一起聆听山猿啼叫。这个温馨的细节,道出诗人与僧人之间超越世俗的知音之情。

全诗妙在"静中有动"——表面写寺院环境的静谧,实则处处暗藏生机:泉水流淌、磬声飘荡、鸟雀啄苔、猿声回荡。最后落在"共听猿"这个充满山林野趣的画面,让整首诗在寂静中透出生命的温度。诗人通过这次拜访,不仅看到了美景,更收获了珍贵的友谊,这种体验比风景本身更值得铭记。

曹汝弼

曹汝弼,字梦得,号松萝山人,休宁(今属安徽)人。隐居不仕,真宗景德、大中祥符间与种放、魏野、林逋交游(《瀛奎律髓》卷四七)。事见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九《人物·隐逸传》。有《海宁集》,已佚。今录诗五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