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宪儿(赣州诗。正德丙子年九月升南赣佥都御史以后作)
幼儿曹,听教诲。
勤读书,要孝弟。
学谦恭,循礼义。
节饮食,戒游戏。
毋说谎,毋贪利。
毋任情,毋斗气。
毋责人,但自治。
能下人,是有志。
能容人,是大器。
凡做人,在心地。
心地好,是良士。
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
蒂若坏,果必坠。
吾教汝,全在是。
汝谛听,勿轻弃。
勤读书,要孝弟。
学谦恭,循礼义。
节饮食,戒游戏。
毋说谎,毋贪利。
毋任情,毋斗气。
毋责人,但自治。
能下人,是有志。
能容人,是大器。
凡做人,在心地。
心地好,是良士。
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
蒂若坏,果必坠。
吾教汝,全在是。
汝谛听,勿轻弃。
现代解析
这首《示宪儿》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写给孩子的家训诗,用简单直白的语言传递了做人做事的核心道理。全诗像一位慈父拉着孩子的手谈心,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用生活化的比喻讲透人生智慧。
诗的前半部分像列清单一样,用"要""毋""能"等字眼给出具体行为指南:读书要勤奋、对长辈要孝顺、待人要谦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要求不是空泛的道德口号,而是像"节饮食""戒游戏"这样可操作的生活细节,甚至具体到"不要贪小便宜""别乱发脾气"这种接地气的叮嘱。
后半部分突然拔高立意,用"树果"的比喻揭示所有行为准则的核心——心性修养。把人心比作果实的蒂把,说明品德才是决定人生成败的关键。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递进,就像先教孩子系鞋带,再告诉他为什么要穿鞋走路。
全诗最动人的是最后两句"汝谛听,勿轻弃",没有强迫命令,而是带着商量的口吻,既有长辈的殷切期望,又保留了对孩子的尊重。这种教育方式,比单纯说"你必须怎么做"更有温度,也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把儒家思想转化成父亲对孩子的家常话,用果实、饮食这些日常事物讲大道理,既实用又深刻。直到今天,这些关于诚信、自律、包容的教导,依然是每个家庭值得传承的育儿智慧。
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