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远堂
种竹期十年,栽橘盈千头。
虽云多远虑,无乃为身谋。
高人绝尘累,俟德居此丘。
泰宇无畦畛,虚空有天游。
仁义尚蘧庐,道德成安流。
结茅依翠微,极目际平畴。
白云度寥廓,黄鹄下沧洲。
百世此周览,我志尚可求。
只应柴桑翁,真趣共悠悠。
虽云多远虑,无乃为身谋。
高人绝尘累,俟德居此丘。
泰宇无畦畛,虚空有天游。
仁义尚蘧庐,道德成安流。
结茅依翠微,极目际平畴。
白云度寥廓,黄鹄下沧洲。
百世此周览,我志尚可求。
只应柴桑翁,真趣共悠悠。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远离尘世喧嚣、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生活图景,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开阔。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一、物质与精神的取舍
诗人开头用"种竹""栽橘"两种常见农事做对比:种竹子要等十年才能成林,栽橘树却能快速结果实。这里用"千头"形容橘树丰收,暗指世俗追求的富足生活。但诗人认为,这种精打细算的谋划("远虑")本质上还是为物质利益("为身谋")。通过对比,引出更高层次的人生追求。
二、理想生活的模样
中间部分用一系列生动的画面,展现精神超脱者的生活状态:
- 居住环境:茅屋建在青翠山腰("结茅依翠微"),推窗能望见无垠田野("极目际平畴")
- 精神境界:像白云黄鹄般自由("白云度寥廓,黄鹄下沧洲"),心灵如同无边的天空("泰宇无畦畛")
- 处世哲学:把仁义道德看作临时住所("蘧庐"指旅舍),追求更永恒的精神价值("道德成安流")
三、跨越时空的共鸣
结尾提到"柴桑翁"(陶渊明),这位著名隐士曾居柴桑。诗人表示自己与古人志趣相通,都向往这种"真趣"——即超脱功利、回归自然本真的生活趣味。百世之后回看("百世此周览"),这种追求依然值得坚守。
全诗妙在将抽象的人生哲理,转化为竹影茅舍、白云飞鸟等具体意象。通过对比世俗算计与精神自由,最终落在"真趣"二字上,让人感受到放下物质执念后,心灵获得的辽阔与悠然。这种对简朴生活的赞美,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在今天依然能引发共鸣。
高晞远
宋代诗人,著有《失调名》、《心远堂》等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