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题黄鹤楼

黄鹤山前黄鹤楼,楼前江水古今流。
英雄寂寞馀芳草,鹦鹉凄凉但远洲。
汉口月明鸿影度,武昌云断笛声秋。
行人更莫频登览,铜辇时逢帝子游。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黄鹤楼的景色和历史沧桑感,语言通俗却意境深远。

前两句用"黄鹤"重复出现的手法,点明地点,同时用"古今流"三字暗示时间的长河。江水一直在流,但楼前的风景和故事已经大不相同了。

中间四句通过几个典型意象勾勒出寂寥的氛围:曾经的英雄只留下荒草,著名的鹦鹉洲也显得冷清。明月下的鸿雁,秋云里的笛声,这些画面都带着淡淡的哀愁。诗人特意选取"汉口"和"武昌"这两个真实地名,让虚幻的意境有了现实的落脚点。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慨:劝行人不要总来登楼怀古,因为这里常有"帝子"(可能指神仙或权贵)出没。这既像是在说黄鹤楼的神秘,又像是在暗示历史的无常——普通人来了也看不到当年的盛况。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用大家都能看懂的白描手法,写出了每个人站在古迹前都会有的那种感慨:时间会带走一切,留下的只有故事和回忆。诗人没有用难懂的典故,而是通过"芳草""鸿影""笛声"这些日常可见的事物,让读者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