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慈庵寻双松有赵文敏公题陵碧松三字石刻
日斜访陈迹,屣步游招提。
寂历二古松,苍苍与云齐。
几逃雷火焚,屡耐霜风凄。
玄鹤时一下,翠禽或双啼。
细皴含冻苔,横鬣封春泥。
稍稍修枝出,团团偃盖低。
魏公去已久,短碣犹可稽。
樵客指残石,山僧拭旧题。
胜游足盘桓,墨妙难攀跻。
我亦支离者,欲来结巢栖。
寂历二古松,苍苍与云齐。
几逃雷火焚,屡耐霜风凄。
玄鹤时一下,翠禽或双啼。
细皴含冻苔,横鬣封春泥。
稍稍修枝出,团团偃盖低。
魏公去已久,短碣犹可稽。
樵客指残石,山僧拭旧题。
胜游足盘桓,墨妙难攀跻。
我亦支离者,欲来结巢栖。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在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去奉慈庵寻访古迹的经历。他用平实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1. 寻访古松:诗人踏着夕阳的余晖,漫步到寺庙(招提)寻找前人的遗迹。在那里,他看到了两棵历经沧桑的古松,高大得仿佛要碰到天上的云彩。
2. 古松的坚韧:这两棵松树经历了雷劈火烧("几逃雷火焚"),熬过无数个寒冷的冬天("屡耐霜风凄"),却依然顽强生长。树上偶尔有仙鹤停留,翠鸟成双鸣叫,给寂静的山林增添生机。
3. 细节描写:诗人观察到松树皮上长着青苔("细皴含冻苔"),松针像马的鬃毛一样铺在地上("横鬣封春泥")。树枝有的向上伸展,有的低垂如伞盖("团团偃盖低"),形态各异。
4. 历史痕迹:这里曾经有元代书法家赵孟頫(赵文敏公)题写的"陵碧松"石碑,如今只剩残破的石块。樵夫和僧人还能指认出当年的题字,但已经模糊不清了。
5. 诗人的感慨:面对这样的景象,诗人流连忘返。他感叹自己也是个历经沧桑的人("支离者"),甚至想在这里搭个窝棚长住下来,与古松为伴。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简单的语言描绘出古松顽强的生命力
- 通过松树寄托了对历史人物的追思
- 最后将景物与自身命运联系起来,表达出超脱世俗的向往
- 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个过来人讲述他的一次散步见闻,亲切自然又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