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州西湖
我来颍尾已良月,痛饮不及西湖秋。
荒蒲萎蔓风断续,烟曳白水差差浮。
醉翁髯翁去相踵,断碑零翰荒难求。
昔时赋诗传盛事,文献相续誇雄州。
逢人祇道此湖好,簿书琴酒侪鱼鸥。
竹西歌吹爱莫夺,六桥横绝难争优。
人疑古人嗜好癖,此论迂矣同刻舟。
达人醯鸡视身世,兴会偶寄思归休。
终年娱老得地足,丘壑何必常盈眸。
坡公况是老龙象,大千起灭同浮沤。
此间讵肯较钜细,亦如阳羡堪终留。
聚星堂客久星散,此湖半亦更田畴。
秋来往往积淫潦,高处得得驱耕牛。
若教麻姑海上见,即此亦是沧桑流。
柳亭葵社共阒灭,令人一一悲山丘。
吾曹沦落偶流寓,姓名寂寞谁相收。
一杯公等起今日,更放何人出一头。
荒蒲萎蔓风断续,烟曳白水差差浮。
醉翁髯翁去相踵,断碑零翰荒难求。
昔时赋诗传盛事,文献相续誇雄州。
逢人祇道此湖好,簿书琴酒侪鱼鸥。
竹西歌吹爱莫夺,六桥横绝难争优。
人疑古人嗜好癖,此论迂矣同刻舟。
达人醯鸡视身世,兴会偶寄思归休。
终年娱老得地足,丘壑何必常盈眸。
坡公况是老龙象,大千起灭同浮沤。
此间讵肯较钜细,亦如阳羡堪终留。
聚星堂客久星散,此湖半亦更田畴。
秋来往往积淫潦,高处得得驱耕牛。
若教麻姑海上见,即此亦是沧桑流。
柳亭葵社共阒灭,令人一一悲山丘。
吾曹沦落偶流寓,姓名寂寞谁相收。
一杯公等起今日,更放何人出一头。
现代解析
这首《颍州西湖》是清代诗人黄景仁的作品,通过描写西湖的今昔对比,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回忆往昔盛景(开头到"六桥横绝难争优")
诗人说自己来颍州很久了,却没能赶上西湖最美的秋天。现在的西湖荒草丛生,风景萧条。他想起当年欧阳修(醉翁)、苏轼(髯翁)等文豪都曾在这里饮酒赋诗,留下许多佳话,那时的西湖是文人雅士聚集的胜地,琴酒相伴,堪比杭州西湖的六桥烟柳。
2. 抒发人生感悟("人疑古人嗜好癖"到"亦如阳羡堪终留")
这里诗人表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人生短暂如蜉蝣,不必太过执着。就像苏轼(坡公)这样的高人,看世间万物都如同泡沫般虚幻。颍州西湖虽然比不上杭州西湖,但就像苏轼最终选择定居阳羡一样,这里也是个适合终老的好地方。
3. 感叹现实变迁("聚星堂客久星散"到最后)
诗人笔锋一转,描写现在的衰败景象:当年文人聚集的场所早已荒废,湖水干涸变成农田,秋天积水成涝,农民赶着牛在高处耕种。曾经的柳亭葵社都已消失,让人不禁悲从中来。最后诗人自嘲说,我们这些落魄文人流落至此,名字都无人记得,今天大家一起喝酒,还能有谁脱颖而出呢?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对比手法展现西湖的今昔变化,形成强烈反差
- 通过具体景物(荒草、耕牛、积水)烘托沧桑感
- 借古喻今,用欧阳修、苏轼的故事反衬自己的境遇
- 最后的自嘲既幽默又心酸,体现文人骨子里的清高与无奈
诗人表面上写西湖的变迁,实际上是在感叹人生无常、怀才不遇。他既羡慕古人的风流雅致,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落寞,这种复杂心境通过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让读者产生共鸣。
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