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斗门

短艇漾秋霞,江村数百家。
水声鸣轣辘,山骨瘦槎枒。
自笑如浮梗,何期又泛楂。
人传前岸石,曾化作虾蟆(同上书卷三五二六引《芸居诗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秋日画卷,语言清新自然,充满生活气息。

前四句写景:
诗人乘着小船在秋霞中荡漾,眼前是江边数百户人家。水车转动发出吱呀声,像在诉说乡村的宁静;远处山石嶙峋,像瘦骨嶙峋的老树杈。这里用"轣辘"(水车声)和"瘦槎枒"(形容山石)两个生动的比喻,让平凡的景色瞬间鲜活起来。

后四句抒情:
诗人自嘲像水面的浮萍漂泊无定,没想到又能乘船漫游("泛楂"用《博物志》典故,暗指意外之旅)。最后两句突然转向民间传说:人们说岸边的石头曾变成蛤蟆,给画面增添一丝奇幻色彩。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让整首诗既有现实感,又充满想象力。

诗歌魅力:
全诗像一部微缩纪录片——有镜头感(秋霞、村落、山水),有环境音(水车声),有自白式的内心独白,最后还穿插了当地传说。诗人用最朴实的语言,把漂泊中的见闻和感慨写得趣味横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陈起

陈起,字辅圣,沅江(今属湖南)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进士。历知宁乡、秭归、湘乡、萍乡等县(清嘉庆《沅江县志》卷二五)。嘉祐间为永州通判(清道光《永州府志》卷一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