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汤睿联

鲁难未已,汉祚苟延,殄瘁我邦家,万古云霄犹有憾;
岳降可期,河清难俟,忧危在朝夕,再生申甫岂为功。

现代解析

这首《挽汤睿联》是一副哀悼逝者的对联,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逝者才能的惋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1. 上联的忧国之情
"鲁难未已"指国家危机不断(借用春秋时期鲁国内乱的典故),"汉祚苟延"比喻国家命脉勉强维持。后两句直白地说:国家遭遇重大打击,即使逝者如雄鹰高飞(万古云霄的比喻),也带着未能挽救时局的遗憾离世。

2. 下联的惜才之痛
"岳降可期"暗指逝者如高山般值得仰望,"河清难俟"用黄河难清比喻等不到太平盛世。最后两句痛心道:国家危在旦夕,即便逝者能像古代贤臣申甫那样重生(借用周代辅国大臣的典故),恐怕也难以扭转乾坤了。

3. 核心情感
全联将个人哀思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既赞美逝者如高山雄鹰的才能品格,又通过"即便重生也无能为力"的假设,凸显了时局艰危到令人绝望的程度。

4. 艺术手法
通过"鲁难/汉祚""岳降/河清"等历史典故的对比,形成跨越时空的厚重感;"万古云霄"的雄鹰意象与"朝夕危亡"的紧迫感碰撞,强化了悲壮氛围。

本质上,这是借悼念个人来抒发对国家命运的沉痛思考,比普通挽联更具时代厚重感。今日读来,仍能感受到那种"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的深切悲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