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阳渡(甲戌)

驱车复驱车,来问兰阳渡。
往者渡兰阳,涉波若平路。
今来渡兰阳,三日河上住。
沙堤立彷徨,彷徨白日暮。
大船呼不来,人饥马亦怒。
河上一丈人,举手揖马前。
劝客且勿怒,少待会有船。
不闻去年秋,河北新用兵。
难民如穷鸟,各各逃其生。
不辨兵与贼,但闻杀人声。
仓皇至河边,纷纷绕河行。
朝呼兰阳渡,暮呼兰阳渡。
但见河流高,不见船来处。
难民相谓曰,各有父母子。
宁前赴河奔,毋后从贼死。
是时兰阳令,骑马巡县城。
马行忽踯躅,天地皆哭声。
哭者呼渡船,渡船泊纵横。
县令恻然动,下符催渡船。
小船载五百,大船载一千。
顷刻顺风起,河伯安其澜。
纷纷登于岸,哭拜县令前。
中丞在军中,闻之大震怒。
仓卒千馀人,安保无错误。
不奉将军符,县令敢轻渡。
荷校徇军中,国法情不恕。
从此兰阳河,有船不得过。
九月至十月,死亡亦已多。
军中令如山,县官可奈何。
逆贼自殄灭,天兵不逡巡。
三月遂大捷,五等酬功勋。
天子谓县令,枉法而救人。
使复宰故邑,抚此疮痍民。
行旅闻令贤,徒步来兰阳。
商贾闻令贤,担负来兰阳。
船少渡者多,愿客行勿忙。
丈人言未已,大船来如驶。
上船谢丈人,布帆西南指。

现代解析

这首《兰阳渡(甲戌)》通过描绘兰阳渡口的变迁,反映了战争对百姓生活的巨大影响,同时也展现了一位县令在困境中的担当与善良。

诗的开头,诗人描述了兰阳渡口的变化:过去渡河如履平地,而今却因为战乱,渡口变得艰难,人们只能在河边焦急等待,无法顺利渡河。这种对比突出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和不便。

接着,诗中出现了一位老人,他劝慰焦急的旅人,告诉他们不要着急,船会来的。老人的话引出了去年秋天河北战乱的背景:难民如惊弓之鸟,纷纷逃难,兰阳渡口成了他们求生的希望之地。然而,渡船稀少,难民们只能在河边呼救,甚至有人宁愿投河也不愿落入贼手。

这时,兰阳县令的出现成为了故事的关键。他在巡视时听到了难民的哭声,心生怜悯,下令调动渡船,帮助难民渡过河流。县令的善举让难民们感激涕零,纷纷跪拜感谢。然而,这一举动却触怒了军中的中丞(高级军官),他认为县令未经许可擅自调船,违反了军令,因此将县令逮捕并施以惩罚。

尽管如此,县令的善行最终得到了天子的认可。天子认为县令虽然违法,但救人是正义之举,因此让他继续担任县令,安抚受战争创伤的百姓。县令的贤名传开,吸引了更多的行旅和商贾来到兰阳,渡口重新焕发了生机。

最后,诗人通过老者的口吻,劝告旅人不要着急,船会来的。果然,大船如飞而至,旅人顺利渡河,故事在希望与和解中结束。

这首诗通过兰阳渡口的变化,展现了战争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冲击,同时也歌颂了县令在危难时刻的担当与善良。诗中的县令虽然因救人而受到惩罚,但最终得到了天子的宽恕和百姓的敬仰,传递了正义与仁爱的力量。整首诗情节跌宕起伏,既有对战争的控诉,也有对人性的赞美,读来令人感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