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边竹枝词(七首)

游鲤客山高刺云,天门山小旧称君。
插江鹅鼻移沙脉,愁杀浪撞黄歇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长江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变迁,语言生动形象,充满感慨。

前两句用对比手法写山:高耸的游鲤山直插云霄,而曾经显赫的天门山如今显得矮小。这里暗含"江山代有变化"的意味——曾经重要的地标也会被新的高峰取代。

后两句聚焦江景变化:像鹅鼻一样的沙洲插入江中,改变了江水走向。最妙的是末句,说江水日夜冲刷着战国春申君黄歇的坟墓,用"愁杀"二字赋予江水人性化的哀愁。这里既有对自然力量改变地貌的惊叹,也暗含"再显赫的人物终究敌不过时间流逝"的沧桑感。

全诗就像用文字画的山水画,既有高耸的山、奔流的江、移动的沙洲等动态景物,又通过历史人物坟墓的意象,悄悄带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最精彩的是把自然景物和历史典故自然融合,让山水也有了人文情怀。

王逢

(1319—1388)元明间常州府江阴人,字原吉。元至正中,作《河清颂》,台臣荐之,称疾辞。避乱于淞之青龙江,再迁上海乌泥泾,筑草堂以居,自号最闲园丁。辞张士诚征辟,而为之划策,使降元以拒朱氏。明洪武十五年以文学录用,有司敦迫上道,坚卧不起。自称席帽山人。诗多怀古伤今,于张氏之亡,颇多感慨。有《梧溪诗集》七卷,记载元、明之际人才国事,多史家所未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