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一默翁入浙
有佛处不得住,铁鞭击碎珊瑚树。
无佛处急走过,澄潭不许苍龙卧。
三千里外莫错举,剔起眉毛眼卓坚。
与麽则不去也,百城烟水难图画。
摘杨花,摘杨花,
未容眨眼早忘家。赵州舌本悬千日,
石火电光追莫及。纸灯吹灭便知归,
落在吾家第二机。翻身倒握乌藤去,
千圣罗笼不肯住。何时砥柱障颓波,
大扇真风满寰宇。
无佛处急走过,澄潭不许苍龙卧。
三千里外莫错举,剔起眉毛眼卓坚。
与麽则不去也,百城烟水难图画。
摘杨花,摘杨花,
未容眨眼早忘家。赵州舌本悬千日,
石火电光追莫及。纸灯吹灭便知归,
落在吾家第二机。翻身倒握乌藤去,
千圣罗笼不肯住。何时砥柱障颓波,
大扇真风满寰宇。
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面上写送一位叫"一默翁"的高僧去浙江,实则用禅宗语言探讨修行境界。全诗充满禅意机锋,我来拆解几个关键点:
1. "有佛处不得住"四句:用矛盾修辞法讲修行真谛——执着"佛"的概念反成障碍(铁鞭打碎贵重珊瑚树),刻意追求"无佛"也要警惕(不让龙在深潭歇脚)。比喻修行既要超越形式,又不能陷入虚无。
2. "三千里外"四句:眉毛竖起形容禅师警觉状态,说远行不必执着方向("莫错举"),因为真正的修行不在距离远近,百城风景终是幻象。用"摘杨花"的重复句式,暗示稍纵即逝的悟道瞬间。
3. "赵州舌本"四句:引用唐代赵州禅师典故,形容智慧如闪电难以捕捉。吹灭纸灯象征破除执念,"第二机"指超越常规思维的更高境界。
4. 结尾四句:乌藤杖象征禅师云游,说真正的修行者不受任何束缚("千圣罗笼")。最后表达济世理想——希望禅师能像中流砥柱匡正世风,让佛法智慧遍泽人间。
全诗妙在将抽象禅理具象化:用打碎珊瑚、龙卧深潭等画面感十足的意象,把"不执着"的修行要诀写得生动可感。最后从个人修行升华到普度众生,展现了大乘佛教的胸怀。
释心月
释心月(?~一二五四),字石溪,号佛海,俗姓王,眉山(今属四川)人。历住建康府报恩寺,能仁寺。理宗嘉熙二年(一二三八),入住蒋山太平兴国寺。迁平江府虎丘山云岩寺。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入住临安府灵隐景德寺。十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宝祐二年卒。为掩室禅师法嗣。有《石溪心月禅师语录》三卷、《传衣石溪佛海禅师杂录》一卷,收入《续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