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滇雅三篇 其一 (逐寇也)岳湖

岳湖洋洋,我武洸洸。
谓南有藩,无敢撼我疆。
岳湖滔滔,我武嚣嚣。
谓南有藩,无敢阚我郊(一章)。
我疆大矣,我圉溢矣。
牙蘖其间,竦棘合猬。
昔我南藩,化为异类(二章)。
帝曰大君,以覆以载。
推食以食,解衣以衣。
迁之善地,勿剪勿拔(三章)。
彼惟狂昏,狡焉生心。
肆为诛首,启戎于南。
如螳奋臂,如蚋决眦。
首仰臆张,如豕斯鸷(四章)。
惟帝咨嗟,惠威是崇。
薄往禽之,孰佐予功。
予矜下民,救此一方。
取其残凶,是类是造。
祃于临冲,楛矢敦弓(五章)。
我弓我矢,靡旌摩垒。
兵无遗镞,耕无失耜。
天堑茫茫,限此江水。
既断其趾,且斩其頍(六章)。
盗负险阻,距趯跃踉。
翾飞饥啸,羽翅以张。
候在太白,占于天狼。
我泾我陇,是震是惊(七章)。
维彼闽粤,波荡海垠。
帝屡下顾,哀此垫昏。
盗往连结,倚以父母。
乃饵乃诱,乃为盗守(八章)。
帝援天矛,铩羽截鳞。
岭海革面,蒙羞来臣。
禽𧇭于威,柔肌于恩。
盗失厥助,飞魄殒命(九章)。
老雄野死,枭雏栖栖。
巢湖饮江,倾摇于波。
尔居臲卼,我步逶迟。
大袒高骧,贼焉遁逃(十章)。
洞庭汤汤,岳阳峨峨。
载驱载驰,爰拔厥家(十一章)。
惟人归德,惟帝之谟。
穷经窟宅,是剪是屠。
我武燀耀,式廓鬼区。
百蛮万国,傒我来苏(十二章)。

现代解析

这首《平滇雅三篇 其一》是一首气势恢宏的战争史诗,用生动的比喻和强烈的画面感,讲述了朝廷平定南方叛乱的经过。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战争背景(1-3章)
开篇用"岳湖洋洋"的壮阔景象,衬托军队的威武。反复强调"南有藩"(南方有属国),警告对方不要侵犯疆土。但后来南方出现叛乱("化为异类"),朝廷起初采取怀柔政策("推食解衣"),想用仁慈感化他们。

2. 叛乱与镇压(4-9章)
诗人用一连串动物比喻描写叛军:像螳螂挥臂、蚊子瞪眼、野猪发狂,显得可笑又猖狂。朝廷派兵镇压时,描写非常精彩:弓箭如雨("楛矢敦弓"),战场不留活口("兵无遗镞"),连江水都成了天然屏障。叛军像饿急的鸟兽张牙舞爪,但最终难逃失败,就像被拔了羽毛的鱼鳞("铩羽截鳞")。

3. 胜利景象(10-12章)
最后用对比手法:叛军头目像老枭野死,残部像惊弓之鸟;而朝廷军队昂首阔步("大袒高骧")。结尾升华主题:洞庭湖岳阳楼的壮美景色,象征着国家重归和平,各族百姓都期盼着安定生活。

这首诗的独特魅力在于:
- 像看战争大片:有浩荡军队、激烈厮杀、枭雄末路等震撼画面
- 比喻特别生动:把叛军比作螳螂、蚊子、野猪,既形象又带讽刺
- 双重节奏感:既有"岳湖洋洋/我武洸洸"的排比气势,又有"如螳奋臂/如蚋决眦"的短促紧张
- 最终传递的是:正义必胜的信念和对和平的珍视

通过这场平定叛乱的描写,诗人其实在歌颂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