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两次登上摩云岭的见闻和感慨,通过生动的画面展现了战乱后百姓重建家园的景象。
前四句写登山过程:作者两次登上云雾缭绕的山顶,山间的雨花打湿了他的粗布皮袄。山路荒草丛生、曲折难行,每当翻过茅草丛生的山峰,眼前又会展现新的州县景象。这里用"雨湿衣袍"和"茅草盖山"的细节,生动表现了旅途的艰辛。
后四句写社会变迁:原本大雁栖息的沼泽地,现在住着新迁来的流民;曾经是野鹿奔跑的猎场,如今又变回了农田。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太平盛世重现,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战士们洗去铠甲上的血污,卖掉刀剑买回耕牛,从战场回归田园生活。
全诗通过"荒野变良田"、"兵器换农具"的鲜明对比,歌颂了和平生活的可贵。最打动人的是最后那个"剑买牛"的细节,一把染血的剑换来一头耕地的牛,这个画面胜过千言万语,让人深刻体会到从战争到和平的转变多么珍贵。
李思衍
李思衍(?~一二九○),字昌翁,一字克昌,号两山,馀干(今属江西)人。宋时事迹不详。元世祖至元十二年(一二七五),伯颜率元兵渡江,以思衍权乐平,寻授袁州治中,入为国子司业。二十五年以礼部侍郎奉使安南,还授浙东宣慰使。二十七年召入觐,拟拜南台御史,以疾卒。有《两山集》、《天南行稿》,皆已佚。事见《元诗选》二集《两山稿》、清同治《馀干县志》卷一一。今录诗二十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