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吴汉槎秋笳集有作 其五

忽因长白赋,生得入榆关。都尉频挥涕,丁零亦惨颜。

未曾埋雪窖,不必示刀环。三百胡笳弄,都归怨曲间。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叫吴汉槎的诗人被流放到北方边塞的故事,用秋日胡笳(一种北方乐器)的哀怨声调,表达他内心的痛苦和思乡之情。

前两句说诗人因为写了一首关于长白山的诗("长白赋"),就被发配到山海关外的苦寒之地("榆关")。"忽"字突出命运突变的无常,像突然被推进了冰窟窿。

中间四句用对比手法,写边塞的凄惨:连当地军官("都尉")都忍不住流泪,北方游牧民族("丁零")都觉得心酸。但诗人却说:我还没冻死在雪坑里("雪窖"),你们不用急着劝我投降("刀环"是古代招降的信物)。这种苦中作乐的倔强,反而更显悲凉。

最后两句点题:三百首胡笳曲调,全成了诉苦的哀歌。把整本诗集比作连绵不断的怨曲,就像北风卷着沙粒,一声声刮在人心上。诗人用音乐作比喻,让看不见的愁绪变成了听得见的呜咽。

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