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直白的语言刻画了一位古代妇女在家庭责任与个人情感间的艰难抉择。
第一句"妾昔与夫别"交代背景:丈夫离家时(可能是出征或远行),夫妻曾有过郑重约定。第二句"夫曾共妾言"暗示这个约定与家庭责任有关。
关键在三四句:丈夫要求妻子"即使我遭遇不幸,你也要忍住悲痛,优先照顾婆婆"。这里的"忍"字特别沉重,既指忍受丧夫之痛,也指克制自我情感。诗人通过"幸夫死"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明明是不幸却说"幸"),凸显了当时社会对妇女的残酷要求——要把侍奉婆婆看得比丈夫生死更重要。
全诗短短20字,像一则微型剧本:通过夫妻临别对话的回忆,让我们看到古代女性被孝道捆绑的生存状态。没有华丽辞藻,但字字血泪,丈夫的嘱托实则是社会规范的缩影,而妻子复述这句话时,平静语气下藏着巨大的压抑感。这种用日常对话揭示时代悲剧的手法,比直接批判更有冲击力。
林同
(?—1276)宋福州福清人,字子真,号空斋处士。林公遇子。深于诗。以世泽授官,弃不仕。元兵至福州,福建招抚使刘仝子即其家置忠义局,招募义兵。元兵至城下,仝子遁,同啮指血书壁,誓守忠义,寻被执,不屈而死。有《孝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