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山歌(同者石人)

天耶地耶两空濛,洞庭水与东海通。
海上三山仙人宫,仙人寂寞愁颜容;
驾山为舟游四极,一座溯长江而上落此洞庭中。
洞庭此时何所有,狂鼍怪蛟跋浪走。
弥天恶瘴随涛飞,人民卉畜凋而朽。
食象之蛇吐腥膻,三千里外闻欲呕。
自山之来万物来,罗汉方竹生山怀。
银鱼点睛黑一漆,金龟腹甲双扉开。
上帝飘飘群姬舞,张乐广野如风雷。
湘妃纤指切斑竹,相和水底声清哀。
羿拔长剑青天灰,斫蛇垒骨成丘堆,吾民始桑麻于阡陌之隈。
仙人仙人久亦死,遁身为石为兰芷。
不见长髯飘萧萧,但见春秋花红紫。
从此君山颇寂寥,渔舟偶宿来青蒿。
潮声夜拍荒崖睡,山猿泽鸟时惊骚。
明月出光照天水,林中恍惚移幽箫(笺)。
先生长养洞庭边,日望君山不可前;
同学相携笑相拥,雀跃来游正少年。
七十二峰争相识,推挤映带相后先。
归来远蛰云溪下,鸟巢为椽虎为马。
卧息不出松柏荫,出游但访狐鼠厦。
十五年间石为躯,想像君山神欲灺。
故人温温犹我惜,万里来寻崖穴隙。
相见不语拽我裳,翩然径向君山立。
远古之君山不可追,少年之昔我不可及,纵得重游亦何益。
幸有故人相扶持,不然独向流波泣。
此时与子相彷徨,明日相别天一方;
此时君山尝见相携乐,明日君山亦相隔而相忘。
聊作此歌掷之水,流向东海苍复苍。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洞庭湖君山世界,通过三个层次展现了从神幻到现实的转变,最后落脚于人生聚散的感慨。

开篇用"天地空蒙"营造神秘氛围,描写仙人驾着山舟游历四方,最终停泊洞庭湖。这里用夸张手法表现仙人的寂寞(愁容)和洞庭湖的凶险(狂蛟恶瘴),连蛇的腥臭都能传到三千里外,充满奇幻色彩。

中间部分笔锋一转,写仙人带来的祥瑞:罗汉竹、银鱼金龟等奇异生物出现,上帝奏乐、湘妃弹琴的神话场景。后羿斩妖除魔后,百姓才得以安居乐业。但仙人最终化为石头花草,君山重归寂寥,只剩渔舟、潮声与鸟兽相伴。

最后回到现实,诗人回忆年少时与同学畅游君山的欢乐,对照中年隐居山林的孤寂。当故友万里来访,两人相携重游却物是人非——既找不回远古神话中的君山,也回不到少年时光。结尾充满惆怅:今日同游的快乐终将变成明天的相隔相忘,只能把这首诗抛入流水,寄托无尽感慨。

全诗巧妙融合神话传说与现实体验,用君山的变迁隐喻人生历程。最动人的是最后对友谊与时光的咏叹:即使最珍贵的重逢,也逃不过分别的宿命,这种温暖与苍凉交织的情感,正是普通人都会共鸣的生命体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