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白白江鱼入馔来
飘然有客出成都,直下湘江奉母趋。綵鹢翻红飞画桨,珍鱼跳白入行厨。
斜量印颊如横剑,细数文鳞欲缀珠。玉尺乍抛牵翠荇,银刀才剖藉青蒲。
鲜分池面羹原活,滑忆波心脂更腴。贯柳犹怜霜泼剌,隔花谁荐雪肌肤。
海东远借垂竿手,堂上新挥斫脍图。汲向涌泉应不俟,盛来截竹更何须。
曾经丙穴加餐劝,又进辰馐舞綵娱。纵壑文章推旧族,卧冰家世溯前谟。
庭县政况能苏辙,带佩官还说绾符。买自沙头逢亥日,烹传舵尾付丁奴。
莫教画板愚群獭,讵类铜盘幻一驴。楚竹初然炊晓馔,蜀胶佐饷醉朝餔。
晴潭冻解供蔬笥,晚市烟寒绕荻芦。游或武昌闲咏马,携将赤壁漫从苏。
秋风莼菜系归思,春水桃花问钓徒。练影双双疑素结,锦鳞六六讶琼铺。
溉鬵诗卷常怀尔,弹铗歌声孰慰吾。他日南湖相忆处,可凭溪友达书无。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温馨感人的场景:一位游子从成都出发,沿湘江而下,为母亲带回新鲜江鱼烹制美食的故事。全诗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深厚的亲情和生活的美好。
开篇写游子乘船顺江而下,彩船红桨与江中跳跃的白鱼形成鲜明对比,画面鲜活灵动。接着用"横剑""缀珠"等比喻描写鱼的外形,用"玉尺""银刀"形容处理鱼的过程,充满诗意。诗人特别强调鱼的鲜美——鱼汤活泛、鱼肉滑嫩,连鱼鳞都像珍珠般闪亮。
诗中穿插着许多生活细节:用柳枝穿鱼、竹筒盛鱼,展现质朴的生活智慧;提到"丙穴""辰馐"等典故,暗示这是精心准备的美味。后段通过"卧冰求鲤"的孝道典故,升华了游子奉母的主题。
最后诗人展开联想:从武昌钓鱼联想到苏轼游赤壁,从春水桃花联想到隐士生活,使简单的烹鱼小事有了更深的意境。结尾"弹铗歌声"的典故,隐隐透露出游子对家庭温暖的渴望。
全诗妙在将日常的烹鱼之事写得如诗如画,通过一道道烹饪工序展现亲情温暖。诗人用跳跃的江鱼、闪亮的鱼鳞、雪白的鱼肉等鲜活的意象,让读者仿佛能看到粼粼波光,闻到厨房香气,感受到游子对母亲深厚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