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申病中作

六十三年忧患乡,人言晚景尚悠长。
不知气郁致痰厥,忽尔异證生微茫。
操修弗遂仁者寿,治疗倍费医之良。
今将累日未痊愈,自知不善摄养贻天殃。
头目昏眩手足不能动,偃然一榻殊徬徨。
光摇两目皎无寐,汗流四体痛欲僵。
纵然未即致幻化,惟恐废弃难安强。
人生修短固定数,不必以此萦吾肠。
枝披叶殒待风寒,根本弗固安能当。
平生踪迹等一梦,未必可保风灯光。
儿女满前无顾恋,家山何许莫思量。
是非得失一勾断,万事尽付之遗忘。
宁神定虑听造物,至此收拾甘归藏。
门前风月正清朗,符到即去庸何伤。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63岁老人在病榻上的内心独白,语言朴实却充满人生智慧。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开头到"惟恐废弃难安强")写病中实感。老人说自己活到63岁已算长寿,却突然得了怪病,手脚不能动、头晕目眩、整夜失眠流汗。他反思可能是自己不注意养生导致的,虽然暂时不会死,但担心从此变成废人。这里用"光摇两目""汗流四体"等生动描写,让读者真切感受到病人的痛苦。

第二层("人生修短"到"未必可保风灯光")是豁达的生死观。老人说寿命长短早有定数,不必纠结。用树木比喻人生——枝叶凋零是因根基不牢,暗示人生无常。他把一生比作一场梦,生命像风中烛火般脆弱,这些比喻通俗却深刻。

第三层("儿女满前"到最后)展现超脱境界。老人说不再牵挂儿女家乡,抛开是非得失,准备平静接受命运。最后两句特别动人:明明窗外风和日丽,他却说"死神来了就走也无妨",这种坦然面对死亡的态度,比豪言壮语更有力量。

全诗最打动人处在于真实感——不掩饰病痛恐惧,又能在恐惧中升华出智慧。老人用家常话讲大道理:比如把死亡说成"符到即去"(公文到了就动身),既幽默又豁达。这种历经沧桑后的通透,让现代读者也能产生共鸣——当我们面对疾病衰老时,不也需要这种既认命又不颓废的智慧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