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孤独旅人在春天江边行走时的所见所感。
开篇"无复平生侣"直接点明孤独——曾经同行的伙伴都已不在身边。当诗人重走熟悉的老路时,物是人非的感觉格外强烈。春风本是温暖的事物,但这里吹动的是诗人稀疏的短发,暗示岁月流逝带来的衰老感。
中间四句用电影镜头般的画面展现江边景色:长亭(古代送别之地)接连不断,白帆远远地横在天边,青山连绵起伏跨越大地。这些开阔的景色反而衬托出人的渺小和孤独。
最后两句是情感爆发点:诗人明知前路寂寥却仍独自前行,就像面对浩瀚大海的风浪。这里的"沧溟"(大海)既指真实的江海,也象征人生未知的旅途。全诗通过孤独行者与壮阔自然的对比,传递出一种明知艰难仍坚持前行的生命力量。
诗中"春风""白帆""青山"等意象清新明快,但底色却是深沉的孤独感,这种反差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张力,让读者既能感受到美景,又能体会到人生况味。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