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陈师道判官
自从梅老死,诗言失平淡。
我欲回众航,力弱不可缆。
栖迟二十年,时时漫孤啖。
忽逢陈夫子,两目海水湛。
为我聊一吟,粹芳超俗艳。
又如赵氏璧,毫发绝瑕玷。
愈多愈精好,璀璀摘骊颔。
借令李杜在,决敌未应敢。
低头亟趋降,吞声就诛贬。
招来君尚谦,且曰吾与点。
穷朝把樽酒,金斝红(道光本作银)浪飐。
胡为眷幕府,半百尚壈坎(原作坎壈,据道光本改)。
幽兰没萧艾,明珠混野芡。
何当叩相阁,斯人愿收敛。
置之翰林中,万丈看光焰。
我欲回众航,力弱不可缆。
栖迟二十年,时时漫孤啖。
忽逢陈夫子,两目海水湛。
为我聊一吟,粹芳超俗艳。
又如赵氏璧,毫发绝瑕玷。
愈多愈精好,璀璀摘骊颔。
借令李杜在,决敌未应敢。
低头亟趋降,吞声就诛贬。
招来君尚谦,且曰吾与点。
穷朝把樽酒,金斝红(道光本作银)浪飐。
胡为眷幕府,半百尚壈坎(原作坎壈,据道光本改)。
幽兰没萧艾,明珠混野芡。
何当叩相阁,斯人愿收敛。
置之翰林中,万丈看光焰。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敞写给好友陈师道的一封"诗体赞美信",核心思想是:真正的诗才就像被埋没的珍宝,终将发光。
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理解:
第一部分(开头到"时时漫孤啖"):
诗人感叹自从梅尧臣这样的大诗人去世后,诗坛失去了质朴自然的风格。他想扭转这种浮华风气,但力量不够,这二十年只能孤独地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这里用"回众航"比喻扭转诗坛风气,"力弱不可缆"说自己力量不足,很形象。
第二部分("忽逢陈夫子"到"万丈看光焰"):
突然遇到陈师道后,诗人眼前一亮。用"两目海水湛"形容陈师道目光深邃有智慧。接着用三个比喻赞美陈的诗:像超俗的鲜花(粹芳)、完美无瑕的和氏璧(赵氏璧)、骊龙下巴的宝珠(骊颔),说李杜在世都不敢与他较量。这些比喻层层递进,从视觉到珍宝,突出陈诗的精妙绝伦。
第三部分(最后十二句):
为陈师道的怀才不遇打抱不平。说他像幽兰被杂草掩盖(萧艾),明珠混在野果(野芡)里,五十岁了还在官府当小职员(幕府)。最后建议他应当去翰林院(朝廷最高文化机构),让才华绽放万丈光芒。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生活化的比喻说理,比如用航海、珠宝、植物作比,把抽象的诗论变得具体可感
2. 情感真挚,既有对朋友的由衷赞美,又有对人才被埋没的愤懑
3. 展现宋代文人间的深厚友谊,通过诗歌互相鼓励、为对方发声
本质上,这是首关于"真正的才华终将被看见"的励志诗,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跨越千年的文人风骨和友谊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