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庐山三年的生活感受,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前两句写作者在庐山三年间遍访群峰,到处都能遇到寺庙和美景。"莲社花宫"指的是佛教场所,暗示这里环境清幽。中间四句用生动的画面展现庐山的神奇:瀑布声像巨龙争斗,岩石间留有老虎的足迹,深谷中僧人打坐时灯火亮起,清晨云雾笼罩寺庙却还没敲钟。这些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庐山的灵秀与神秘。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写秋风吹过树林,季节又变了。作者感叹自己虽然还在这里,却已经变得懒散,不复当初的兴致。这种对比凸显了时间对人的改变,也透露出淡淡的惆怅。
全诗就像一组山水画卷,既有壮丽的自然景观,又有幽静的修行生活,最后以人生感悟收尾,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真切的体验,把庐山的魅力和自己复杂的心境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罗洪先
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汉族,江西吉安府吉水黄橙溪(今吉水县谷村)人,明代学者,杰出的地理制图学家。一生奋发于地理学等科学的研究,“考图观史“,发现当时地图多疏密失准、远近错误,于是亲自外出调查收集资料,准备重新编一内容丰富、地理位置准确的地图,以计里画方之法,创立地图符号图例,绘成《广舆图》。创编成地图集形式,不仅继承了朱思本制图法,还加以发展,使地图更为科学实用。罗洪先堪称与墨卡托同时代的东方最伟大的地图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