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焦石塘抵铅山河口两岸石山狞劣上无寸土尺木查孝廉作诗嘲之赋以解嘲(戊寅)

铅山山肩排,一一赴湖口。
鹘囵象覆釜,巨石坚不剖。
跻攀断僧蹊,左右绝林薮。
岂惟质钝闷,兼亦状粗丑。
画师皴法穷,相对俱束手。
道书纪名山,藏之大小酉。
每因洞壑深,必使列仙守。
兹为百灵弃,动植无一有。
乃知造化心,下视等刍狗。
宜取见者憎,献嘲自我友。
吾试为解嘲,赋形良亦偶。
美石多自残,斧斤或先受。
高者砻作碑,下者洼作臼。
汝以顽得全,庸庸福反厚。
喻物材不材,此理本庄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袁枚对铅山奇特石山的幽默解嘲之作,核心思想是"看似无用反而能避祸得福"。全诗分三部分展开:

1. 怪石奇观(前16句)
用生动比喻写铅山石头的怪异:像倒扣的铁锅(覆釜),光秃秃没草木,连画家都画不出来(皴法穷)。这些石头既不好看又没实用价值,连神仙都嫌弃(百灵弃),动植物都不愿靠近。

2. 友人嘲笑(中间4句)
朋友查孝廉写诗嘲笑这些石头太丑。袁枚却提出新视角:这些石头正因为"没用"才逃过被开采的命运(斧斤或先受)。有用的石头都被做成石碑、石臼了。

3. 哲理升华(最后6句)
点明庄子"无用之用"的思想:看似平庸的石头反而因"无用"保全了自己(庸庸福反厚),就像庄子说的"不成材的树木反而活得久"。这是对世俗价值标准的巧妙反驳。

全诗妙在:
- 用"铁锅""石碑"等日常物品比喻,让抽象哲理变具体
- 通过"丑石头"的遭遇,暗讽社会对"有用"的狭隘定义
- 最后反转立意,把被嘲笑的缺点说成是福气
- 语言幽默,像在和朋友聊天说理

本质上是用石头比喻人生——不必盲目追求世俗定义的"有用",保持本色有时反而是种智慧。这种思想对现代人缓解焦虑仍有启发。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