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住在淮海边的隐士朋友(孙无言山人)的生活,充满了自然气息和人情味。
前四句用生动的画面感勾勒出山人的生活环境:他披着渔夫的蓑衣,住在平山脚下藤萝缠绕的房子里。秋天拄着竹杖登高望远,春日乘一叶小舟在潮水中穿梭。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像一组电影镜头,展现出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隐士形象。
中间两句点明这位朋友的人格魅力:虽然贫穷却广结善缘,年纪越大反而诗写得越好。这里"贫能结客"的对比特别有意思,说明真正的友谊不靠钱财,而"老渐工诗"则打破了"江郎才尽"的常规认知。
最后两句用了个有趣的典故:诗人自比唐代爱诗成痴的刘邕,谦虚地说自己这些普通诗句(巴词)被山人的歌女(雪儿)传唱实在受之有愧。这个结尾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才华的赞赏,又带着文人之间特有的幽默感。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用日常景物(蓑衣、小舟)和朴素语言,写出了超越物质的精神富足。我们能看到两位朋友之间那种超越年龄、超越贫富的知交情谊,以及他们对诗歌艺术共同的热爱。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