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兄长子瞻的回信,表达了对兄弟情谊的珍视和对相聚的期盼。
开头两句"平时出处常联袂,文翰叨陪旧服膺"是说:我们兄弟俩以前经常形影不离,我也一直很敬重兄长的文采。这里用"联袂"(衣袖相连)这个形象的说法,生动地表现了兄弟亲密无间的关系。
中间四句表达了真挚的兄弟情:"自信老兄怜弱弟"是说相信兄长一直疼爱自己;"岂关天下少良朋"则强调这份感情比普通朋友更珍贵。接着用"杯酒看浮白"(喝酒到天亮)和"清夜肴蔬"(深夜简单小菜)的温馨画面,表达了对把酒言欢的期待。
最后两句"离思隔年诗不尽,秦梁虽远速须应"点明主题:虽然分隔两地,思念之情难以用诗写尽,但即使距离遥远(秦梁代指两地),也要尽快回信应答。这里的"速须应"特别能感受到诗人急切想和兄长交流的心情。
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没有华丽辞藻,却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一起喝酒、吃小菜),把兄弟间的深厚感情表达得真挚动人。最打动人心的就是那种亲人之间无需多言的理解与牵挂,以及渴望团聚的迫切心情。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