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雨中的水边小景,充满生活气息和细腻情感。
前两句写景:秋雨绵绵不断,水边的青苔层层叠叠生长。"碧花"在这里指的是青苔,用"花"来形容苔藓,赋予平凡景物诗意美感。
中间四句出现两个人物对比: - 水中女神:梳妆后留下翠绿的苔痕("翠靥"指青苔像女子脸上的妆饰),带着仙气飘然而去 - 岸边普通妇人:茫然无措地站在水边,不知该如何自处。她或许在等待未归的丈夫,内心充满焦虑
最后两句最动人:妇人等不到归人,干脆把脸贴在潮湿的苔藓上。这个动作既像孩子般任性,又透露出深深的孤独。苔藓的凉意仿佛能安抚她焦灼的心,也暗示她与自然融为一体来寻求慰藉。
全诗巧妙用"苔藓"串联:既是自然景物,又是神女留下的痕迹,最后成为妇人的情感寄托。通过水边这个小小舞台,展现了人间等待的苦涩与自然疗愈的力量,含蓄而富有感染力。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