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过黑山宿涧溪 其一
雨程易阴晦,不料夜已果。
极望无人烟,悽惶落途左。
有山当我前,黬黑夕霾裹。
稍入意已迷,甫涉路无妥。
扑额崖奔崩,仇足石碎琐。
怪光睛屡凝,寂响魄虚堕。
一水忽界空,远现白瑳瑳。
波声渐砰訇,山径更埳坷。
何因喜忽狂,嵌天见村火。
逝为褰裳行,扪石少危坐。
极望无人烟,悽惶落途左。
有山当我前,黬黑夕霾裹。
稍入意已迷,甫涉路无妥。
扑额崖奔崩,仇足石碎琐。
怪光睛屡凝,寂响魄虚堕。
一水忽界空,远现白瑳瑳。
波声渐砰訇,山径更埳坷。
何因喜忽狂,嵌天见村火。
逝为褰裳行,扪石少危坐。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旅人在黑夜中翻越黑山的惊险经历,充满了紧张感和戏剧性。我们可以分几个部分来理解:
1. 意外夜行:开头说旅人没想到雨天赶路会耽误这么久,不知不觉天就黑了。四周荒无人烟,他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走,心里很害怕。
2. 恐怖山路:黑漆漆的山像巨兽一样挡在面前,刚走进去就迷路了。路上全是崩落的碎石,硌得脚疼。黑暗中总觉得有奇怪的光在闪,安静得让人心慌,这些描写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夜路的可怕。
3. 转机出现:就在最绝望时,突然看到一条泛着白光的河,听到哗哗水声。虽然山路更难走了,但远处突然出现村庄的灯火,就像嵌在黑暗天空中的希望之星。
4. 绝处逢生:最后旅人激动得提起衣服就往亮光处跑,途中还不忘扶着石头稍作休息。这个细节特别真实,既写出狂喜,又保留着谨慎。
全诗就像一部迷你惊险片:用"黬黑""碎琐"等生僻字制造陌生感,用"扑额""仇足"等动作写出行路艰难,最后灯火的出现形成强烈反差。最妙的是,诗人没有直接说害怕,但通过石头、怪光、水声这些环境描写,让读者自己感受到那种毛骨悚然的氛围。
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