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古代皇帝每年亲自参加三大祭祀仪式的盛大场景。
全诗用简单直白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皇家祭祀图:每年皇帝都要亲自参加三次重要祭祀(三大祀),在五月和十一月时乘坐大象拉的车(象辇)前往。祭祀地点在南边的天坛和北边的皇宫(大内),现场竖着百尺高的灯竿,皇帝要在天坛和皇宫里虔诚祭拜。
最生动的是最后两句:老百姓们站在道路两旁观看,形成了民间歌谣(风谣),提到皇帝五十五年来坚持亲自到南郊祭天。这里通过"耆民"(老人)的视角和"五十五遍"的具体数字,既表现了祭祀传统的悠久,又暗含对皇帝勤政的赞许。
诗歌的魅力在于:
1. 用"象辇""百尺灯竿"等具体物象展现皇家气派
2. "耆民夹道"的细节让庄严仪式有了人间烟火气
3. 数字"五十五"让抽象的歌颂变得真实可感
4. 通篇都是白描,但字里行间透着对传统礼制的尊崇
本质上,这是一首记录皇家祭祀的"工作诗",但因为选取了百姓观礼的视角,让庄严的仪式有了亲切感。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