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夜晚独自静坐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宁静与深远的意境。
首句“独俯空堂夜,无人境自宽”点明了场景: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空旷的厅堂中俯首沉思。虽然周围没有人,但他却感到一种内心的宽广与自由。这句表达了诗人在独处时的宁静与自得。
接下来的“高风河影动,斜月竹身寒”进一步描绘了夜晚的景象:高处的风吹动河水的倒影,斜挂的月亮照在竹子上,显得竹子更加清冷。这里通过风、河、月、竹等元素,勾勒出一幅幽静而略带寒意的夜景,给人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
“潮海秋声阔,山林客梦安”则转向了听觉和内心感受。潮水的声音在秋天显得格外广阔,仿佛能传遍整个山林。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内心感到安宁,仿佛做了一个安稳的梦。这句表达了诗人在自然中的宁静与满足。
最后一句“坐来列几点,北斗挂阑干”是诗人抬头仰望星空的场景。他坐了很久,看到北斗七星挂在栏杆上,仿佛在陪伴着他。这句不仅描绘了夜晚的星空,还象征着诗人在孤独中找到了某种永恒的精神寄托。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内心感受,展现了诗人在夜晚独处时的宁静与超脱。他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孤独的坦然接受,以及在孤独中找到内心安宁的体验。这种宁静致远的心境,正是这首诗的精髓所在。
汪翔龙
汪翔龙,四明(今浙江宁波)人。理宗宝祐元年(一二五三)进士(《延祐四明志》卷六)。今录诗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