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洒亭

背依古塔面层峰,曲曲阑干峻倚空。
万屋参差江色外,片帆出没树阴中。
五更钟鼓半山月,两岸渔樵一笛风。
极目子陵台下路,滔滔惟有水流东。

现代解析

这首《潇洒亭》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壮丽的山水画卷,充满了诗意和遐想。

诗的开头,诗人站在潇洒亭,背靠着古老的塔,面对着层叠的山峰。亭子的栏杆曲折蜿蜒,仿佛高悬在空中,给人一种险峻而开阔的感觉。这种视角让人仿佛置身于天地之间,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与深远。

接下来,诗人远眺江景,看到江边的房屋错落有致,江水的颜色在远处与天际融为一体。江面上偶尔有几片帆影在树荫中时隐时现,仿佛在诉说着江上船只的繁忙与宁静交织的生活。这幅画面既有静态的美,也有动态的生机。

到了五更时分,钟鼓声从半山腰传来,月光洒在山间,给人一种清冷而神秘的感觉。两岸的渔夫和樵夫在笛声中忙碌着,笛声随风飘荡,仿佛在诉说着他们的生活故事。这种场景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而质朴的生活气息。

最后,诗人将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看到了子陵台下的道路。江水滔滔不绝地向东流去,仿佛在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变迁。这种景象让人不禁感慨,无论世事如何变化,江水依旧东流,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当下,顺应自然。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山水、江景、钟鼓、渔樵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壮丽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诗人在其中融入了对自然、生活和历史的思考,给人一种豁达、潇洒的感觉。读者在欣赏这幅画卷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

于石

元间婺州兰溪人,字介翁,号紫岩,更号两溪。貌古气刚,喜诙谐,自负甚高。宋亡,隐居不出,一意于诗。豪宕激发,气骨苍劲,望而知其为山林旷士。有《紫岩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