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文脊怀瞿硎先生

文脊山中姓已逃,江城争美少微高。
应知司马来窥鼎,便学秦人去种桃。
海上音书断鸿雁,洞中吟啸伴猿猱。
鹿裘谁识先生志,却把虚词倚伏滔。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的高洁志向和孤独生活,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超脱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首句“文脊山中姓已逃”直接点明主人公已经隐居山中,不再与世俗往来。这里的“姓已逃”意味着他抛弃了世俗的身份,选择了隐居生活。第二句“江城争美少微高”则通过对比,展现了世俗中人们争名夺利的情景,而主人公却选择了远离这些纷扰,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接下来,“应知司马来窥鼎,便学秦人去种桃”进一步深化了主人公的选择。这里的“司马”暗指那些追逐权力的人,而“窥鼎”则象征着对权力的觊觎。主人公看到这些,便决定像“秦人”那样,选择隐居种桃,过上简单而自由的生活。

“海上音书断鸿雁,洞中吟啸伴猿猱”描绘了主人公的隐居生活。他与外界的联系已经断绝,就像海上的鸿雁失去了音信。在洞中,他只能与猿猴为伴,吟啸自娱。这一句既表现了他的孤独,也体现了他对自由的享受。

最后,“鹿裘谁识先生志,却把虚词倚伏滔”则是主人公对自己志向的感慨。他穿着简陋的鹿皮衣,世人不理解他的志向,反而用虚浮的言辞来评判他。这里的“虚词倚伏滔”暗示了世俗的虚伪和浮躁,而主人公则坚守着自己的精神追求,不为所动。

整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主人公对世俗的超越和对精神自由的向往。诗中既有对世俗的批判,也有对隐居生活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和对名利的淡泊。

姚辟

润州金坛人,字子张。仁宗皇祐元年进士。授项城令,调通州通判,所至有声。究心六经,与苏洵同修《太常因革礼》。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