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叫沙陀阿跌光进的人,他三年不回家睡觉,只为守在生病的亲人身边尽孝。诗人用简单直白的语言表达了两个核心:
1. 反差的震撼
开头用"三年不归寝"这种极端行为制造冲突——正常人很难做到三年不睡觉陪护。但正是这种夸张,凸显出他超越常人的孝心。"至性切于亲"点明这是发自本能的深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2. 打破偏见的感动
后两句更有意思。沙陀在唐代常被视为北方少数民族(夷狄),当时中原人对他们有文化偏见。诗人却说:谁能相信被视作"蛮夷"的沙陀族,竟能养育出这样的孝子?这里藏着对民族歧视的暗暗反驳。
全诗像个小纪录片:镜头先聚焦在孝子布满血丝的眼睛上,再突然拉远,露出他的民族身份,最后给观众心里抛下一个问题——我们对"文明"的定义是否太狭隘了?用今天的话说,这首诗在歌颂孝道的同时,悄悄完成了一次"打破刻板印象"的价值观输出。
林同
(?—1276)宋福州福清人,字子真,号空斋处士。林公遇子。深于诗。以世泽授官,弃不仕。元兵至福州,福建招抚使刘仝子即其家置忠义局,招募义兵。元兵至城下,仝子遁,同啮指血书壁,誓守忠义,寻被执,不屈而死。有《孝诗》。